近日, 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等机构发布了《中国AI大模型创新和专利技术分析报告》。
总体来看,我国大模型专利申请总数突破4万件,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
具体来说,就企业来看,我国有至少130家公司研究大模型产品,其中通用大模型有78家。大模型领域企业主体共申请专利超过1.8万件,中小企业专利贡献超过80%。而国内头部企业表现突出,涌现出大量专利创新成果。其中,百度、腾讯、阿里等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均突破400件,百度、腾讯专利授权量均突破100件。
就高校来看,从2017年起至2023年9月底,高校及科研院所共申请大模型相关专利数量约2.2万件,占我国大模型专利总数的54.7%,成为大模型创新的重要主体。
此外,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正不断向各个应用场景渗透,海量应用场景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质“试验田”,不同行业的创新主体纷纷加码人工智能,逾80%受访银行高度看好Al大模型与风控场景的“结合”。大模型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推荐,预测天气、指导矿山生产,帮程序员“写代码”、帮科学家“搞科研”等,我国大模型产业创新水平正不断提升。
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、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表示,近年来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之一,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。
根据IDC数据预测,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为51亿美元,预计2026年将会达到211亿美元。
从整个行业的趋势来看,各大厂商在大模型方面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,中文大模型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割据格局,未来随着 5G、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,中文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,其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显。
8月31日,首批通过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备案的大模型百度文心一言、百川智能、商汤商量SenseChat等陆续宣布向公众开放。与此同时,更多企业的大模型也在迅速布局和推出。
魏凯认为,未来大模型的发展可能会有两条纵横交错的路线。一是大模型规模不断增大,真正走向一个模型通用智能的方向发展,二是纵向垂直行业的大模型向各个行业找到适应性。纵横发展的格局给各行业带来了非常好的适应性。
不过,我国大模型及其行业规模虽然具有优势,但当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容错率高、任务简单的休闲场景,在更具价值的严肃场景、工作场景、专业场景等方面的应用尚待进一步拓展。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