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VR机器人

  • 当VR里的椰子水“穿越”到现实:普林斯顿用机器人打通虚拟与物理的“最后一米”

    2025-08-23 16:17:10

    你正坐在虚拟世界里的"月球表面",伸手从空中抓取一罐3D建模的椰子水,轻轻放在桌边。下一秒,这瓶虚拟饮料开始"物质化"--光影流转,轮廓凝实。当你伸手去拿时,它已真实握在手中,冰凉触感从指尖传来。这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普林斯顿大学最新研究的实验现场。在这个名为"RealityPromises"(现实承诺)的项目中,研究人员MohamedKari与ParastooAbtahi构建了一套名为Skynet(与《终结者》同名,但无关联)的机器人控制系统,让一台佩戴VR头显的机器人,成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"物理信使"。一场"反向AR"实验:让现实追上虚拟传统AR/VR的逻辑是:将数字内容叠加到现实世界。而普林斯顿的实验,却走了一条"逆向路径":你在虚拟世界中"请求"一个物体→系统在现实世界中调度机器人取物→物体被精准送达你"预期"的物理位置→你伸手即得,沉浸感不被打破。其核心技术闭环如下:用户交互:佩戴Quest3的用户在虚拟空间中"拾取"一个虚拟饮料模型;空间锚定:用户将模型"放置"在现实桌面上的某个位置(通过MR透视对齐);机器人调度:Skynet系统接收到"虚拟投放"指令,规划路径;物理交付:机器人携带真实饮料,移动至目标位置,静默放置;感知融合:用户看到虚拟饮料"完成加载",伸手即触碰到真实物体。整个过程,如同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"下单",而机器人是那个"无声的快递员"。"隐身"机器人:让科技退居幕后为了让沉浸感不被破坏,研究团队做了两项关键设计:视觉抹除:机器人本身在VR画面中被"擦除",用户只看到物体凭空出现,仿佛"量子传送";角色重绘:机器人可被"皮肤化"为虚拟世界中的某个角色--比如一个机械臂、一个浮空球,甚至一只赛博猫,让它成为虚拟叙事的一部分,而非突兀的"外来者"。这不仅是技术实现,更是人机交互哲学的跃迁:技术不应强行闯入体验,而应无缝融入用户的认知预期。Skynet为何也要戴VR头显?最令人玩味的设计是:机器人自己也戴着VR头显。原因在于--它需要"看见"同一个虚拟空间。通过共享VR坐标系,机器人能精确理解:用户在虚拟世界中"放"饮料的位置;该位置对应现实空间的哪一点;周围是否有障碍物(虚拟标注);是否需要避让"虚拟家具"。这相当于为机器人提供了一套语义增强的地图,远超传统SLAM的几何感知能力。"现实承诺":重新定义VR的"操作系统逻辑"这项研究发表于ACMUIST(人机交互顶级会议),与另一项"代理(proxies)"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未来:VR/MR头显不应只是"显示器",而应成为控制物理世界的"中枢"。"RealityPromises"这一概念,本质上是一种跨现实的用户界面协议:你"承诺"一个虚拟动作;系统"承诺"一个物理结果;机器人是兑现承诺的"执行单元"。它解决了长期困扰空间计算的核心问题:虚拟世界再丰富,也无法解渴。

  • 共 1 条1/11

    热门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