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Meta Connect 2025大会前夕,一则短暂上线后迅速被删除的非公开视频,揭开了Meta下一代VR52.com/vr-news/smart-glass' target='_self'>智能眼镜的最终形态:这款搭载单目光学显示(HUD)并由sEMG肌电腕带控制的设备,正式定名为 “Meta Ray-Ban Display” ——雷朋品牌将成为其面向消费市场的重要背书。
这一命名策略,标志着Meta与EssilorLuxottica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,也意味着这款被长期传闻的“准AR”设备,正以更贴近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的姿态,走向商业化落地。
视频展示了Meta即将推出的完整智能眼镜产品线,包括:
常规款 Ray-Ban Meta 智能眼镜
近期发布的 Oakley Meta HSTN
传闻中的 Oakley Meta Sphaera(带眼部防护与居中摄像头)
搭载单目HUD的“Meta Ray-Ban Display”
其中,“Meta Ray-Ban Display”是此次曝光的核心。尽管此前多家媒体(包括彭博社、The Verge、The Information)已预测Meta将在2025年推出HUD眼镜,但使用雷朋品牌而非独立Meta品牌,仍出乎不少行业观察者的预料。
去年,《The Information》曾报道称,EssilorLuxottica因眼镜镜腿需加厚以容纳显示模组而“犹豫不决”,可能阻止该产品以Ray-Ban品牌面世。当时消息称,设备重量预计达70克,显著高于当前Ray-Ban Meta眼镜的50克。
然而,局势显然已发生变化。
转折点或许在于Meta对EssilorLuxottica的深度绑定。今年早些时候,Meta宣布向后者投资30亿欧元,获得其3%股权,并可能逐步增持至5%。这笔交易不仅强化了双方供应链与研发协同,更关键的是——Meta由此获得了对品牌授权更强的话语权。
雷朋作为全球最具辨识度的时尚眼镜品牌之一,拥有庞大的线下零售网络(数千家门店)和成熟的消费认知。若Meta选择独立品牌推出HUD眼镜,将面临更高的市场教育成本与渠道建设门槛。而挂上“Ray-Ban”之名,则意味着设备可直接进入主流消费场景,实现更高效的用户触达与体验转化。
此外,《金融时报》早在今年1月就披露,下一代Ray-Ban Meta眼镜将“配备显示屏”。如今看来,这一计划已从传闻落地为产品命名。
需要明确的是,“Meta Ray-Ban Display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增强现实(AR)设备,也远不如Project Orion原型那般激进。其HUD为固定式单目显示,仅右眼可见,功能聚焦于实用场景:
Meta AI语音助手的视觉反馈
步行导航指引
消息通知与快捷回复
视频中还展示了sEMG腕带的核心交互:用户可通过在桌面轻 swipe 手指,逐字母输入回复消息——无需物理键盘,也无需语音。这种“隐式输入”方式,延续了Meta对“自然交互”的探索,试图在隐私性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。
尽管技术规格尚属保守,但这种“轻AR”策略反而更具现实意义:在全彩波导、轻量化AR眼镜尚未成熟的当下,Meta选择以渐进式创新,先解决“信息提示”与“无感交互”两大刚需。
随着Connect 2025大会临近(主议程于太平洋时间周三17:00举行),Meta正试图向市场传递一个清晰信号:混合现实的消费化,不必从“完全体AR”开始。
通过雷朋品牌降低用户心理门槛,通过sEMG腕带探索新型交互,通过HUD实现基础信息叠加——这一系列组合拳,构成了Meta在AR真正普及前的“过渡方案”。
据彭博社Mark Gurman透露,该设备起售价预计为800美元,定位高端智能穿戴市场。若产品体验与品牌协同得当,或将开启智能眼镜从“极客玩具”向“日常装备”转变的新阶段。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