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ta即将推出其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智能眼镜——Hypernova。这款定于9月17日在Meta Connect大会上正式发布的设备,最核心的突破在于:首次搭载了真正的显示系统。
与目前热销但仅依赖音频反馈的Ray-Ban Meta系列不同,Hypernova在右镜片下方嵌入了一块微型显示屏,可直接向用户呈现通知、导航、照片以及与Meta AI助手的交互内容。这意味着,用户终于能在视野中“看见”信息,而不再需要“听”信息。
这一变化,标志着Meta从“智能音频眼镜”正式迈入“视觉增强型可穿戴设备”的新阶段。
Hypernova的交互方式也迎来重大升级。它将配备一条神经腕带(neural wristband),通过读取用户前臂的肌肉微动,实现对界面的精准控制。用户只需做出轻微的捏合、滑动等手势,即可完成操作,无需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或频繁抬手。
设备运行定制版Android系统,并通过Meta的View应用与智能手机连接,支持通话、音乐播放、消息提醒等基础功能。相比Ray-Ban Meta的封闭式体验,Hypernova更像一个可扩展的轻量级计算平台。
Hypernova的售价定为800美元,虽远高于Ray-Ban Meta的299-380美元区间,但相比此前市场预测的1000-1400美元已大幅下调。Meta选择主动压缩利润空间,以降低用户门槛,加速市场渗透。
这一策略表明,Meta不仅瞄准消费者市场,更意图在企业级AR应用领域抢占先机。当前,智能眼镜已在多个行业验证其价值:
亚马逊在仓库中使用Vuzix眼镜,实现远程专家“第一视角”设备诊断;
宝马慕尼黑工厂工人佩戴智能眼镜后,库存识别速度提升22%,错误率下降33%;
DHL等物流企业部署“视觉拣选”系统,结合语音与条码扫描,显著提升作业效率。
IDC可穿戴设备负责人Frederick Stanbrell指出:“我们可能正见证扎克伯格设想中‘取代手机’的第一代设备。”
对普通用户而言,Hypernova的吸引力在于“无感交互”:走路时查看导航、无需掏手机读消息、用更高质量的摄像头拍照(Meta称其成像能力可媲美iPhone 13)。
但真正能支撑其高定价的,是企业市场的效率红利。Vuzix目前已在全球部署超500个工业项目,涵盖维修、巡检、物流等场景。工人通常在10-15分钟内即可上手,并可全天舒适佩戴。
不过,市场挑战依然存在:数据安全是企业部署的最大顾虑,如何限制摄像头权限、保护客户隐私,仍需严格策略。此外,当前设备尚缺乏真正的空间感知与视觉识别能力,而这正是Meta AI可能补足的关键拼图。
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去年规模近20亿美元,预计2030年将达80亿美元。2025年上半年,出货量同比激增110%,Meta占据超75%市场份额,已成行业主导者。
VDC Research副总裁David Krebs评价:“行业兴趣浓厚,实验广泛,但技术、用户习惯和应用场景仍有诸多未解之题。”
Hypernova的成败,将直接决定Meta能否将智能眼镜从“新奇配件”转变为“生产力工具”。公司已在研发双镜片显示的第二代产品,目标2027年推出。但眼下,它必须先说服用户:愿意为眼前漂浮的数据,支付800美元的溢价。
核心升级对比(Hypernova vs. Ray-Ban Meta):
显示系统:集成微型显示屏 vs. 仅音频反馈
交互方式:神经腕带手势控制 vs. 触控/语音
操作系统:定制Android + 应用生态 vs. 封闭系统
摄像头:升级影像系统,对标iPhone 13
价格:800美元 vs. 299-380美元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