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onnect 2025大会上,Meta正式推出首款带显示屏的VR52.com/VR-news/smart-glass' target='_self'>智能眼镜——Meta Ray-Ban Display。这款售价800美元的产品将于9月30日在美国实体零售店发售,其最大亮点在于包装盒内附赠了长期研发的sEMG(表面肌电图)腕带设备——Meta Neural Band。
尽管规格和功能已在发布会上公布,但实际体验如何?在大会现场的短暂试用后,一个清晰的结论浮现:Meta Neural Band的表现堪称魔法,而Meta Ray-Ban Display本身却是一款充满妥协的初代产品。
为实现彩色显示并保证续航,Meta Ray-Ban Display在重量和体积上做出了显著牺牲。眼镜重达69克,远超普通Ray-Ban(45克)和无显示的Ray-Ban Meta(52克)。镜框和镜腿明显加厚,即使没有开启显示,其“非正常”的厚重感也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这并非普通眼镜。
尽管在YouTube上流传的“发光”截图被证实为虚假,Meta官方宣称其显示仅有2%的漏光,但框架的物理增厚已足以暴露其身份。对部分用户而言,这种厚重可能是时尚选择;但对另一些人,这已是“劝退”的关键因素。多位现场体验者表示:“很酷,但我不想看起来像个书呆子。”
在短暂的20分钟试戴中,舒适度尚可,但全天佩戴的长期体验仍需验证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因技术限制导致的“笨重”,预示着未来真正的AR眼镜将面临更严峻的设计挑战。
Meta Neural Band是本次体验的最大惊喜。它通过sEMG技术感知手腕肌肉信号,实现精准的指尖手势追踪,无需摄像头,耗电极低,宣称续航达18小时,并具备IPX7防水等级。
其当前支持四种手势:
拇指与中指捏合:双击开关显示,单击返回菜单。
拇指与食指捏合:实现“点击”操作。
拇指沿食指侧滑动:模拟虚拟方向键滚动。
拇指与食指捏合并扭转:调节音量或相机变焦,如同旋转实体旋钮。
最令人惊叹的是,这些手势可在手臂自然下垂、手放口袋甚至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完美识别。Meta还计划在12月通过软件更新支持“手指在表面书写字母”输入文本,据《The Verge》评测,效果“出人意料地好”。
腕带本身识别准确率接近100%,材质舒适,其交互体验的流畅性让人确信sEMG将是未来计算交互的核心之一。然而,与之配对的眼镜却拖了后腿。
尽管腕带响应迅速,但眼镜端的交互体验却“迟缓”。在多次试用中,界面动画频繁卡顿,操作响应延迟明显。Meta确认,眼镜搭载的是与2023年Ray-Ban Meta同款的高通Snapdragon AR1 Gen 1芯片,而非今年6月发布的更高性能AR1+芯片。这一“两年旧芯”的选择,直接导致了性能瓶颈。
其固定式HUD(抬头显示)仅出现在右眼,覆盖约20度视野,界面设计类似智能手表,分为三栏:中心是通知与Meta AI按钮,右侧是应用库,左侧是快捷设置。问题在于,这一界面在当前输入方式下显得过于繁琐,操作步骤冗长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Meta曾在2022年展示过一个更优的原型界面:单栏设计,中心显示时间、天气和通知,四周环绕相机、消息等快捷入口。如今的成品反而退步,令人疑惑其背后原因。
Meta Ray-Ban Display最大的硬伤在于单目显示。右眼看到清晰但半透明的图像,左眼则完全空白,这种双眼视觉的不匹配(binocular rivalry)导致明显的视疲劳和不适感。
对于资深VR用户而言,这种单眼渲染的bug感并不陌生。多位现场体验者反馈“只有一只眼睛有画面,感觉很不舒服”,甚至有工作人员表示“整天都能听到这种抱怨”。尽管Meta CTO安德鲁·博斯沃思(Andrew Bosworth)指出,双目显示需双倍成本、额外电池和视差校正,重量可能增至85克,价格或达1200美元以上,但从体验角度看,双目显示或许是未来智能眼镜的必经之路。
Meta Ray-Ban Display像极了当年的Meta Quest Pro:受制于过时芯片和关键组件的“单数”配置。它在通知查看、导航指引等短时场景下有用,但单目显示、滞缓性能和复杂界面限制了其全天候使用的可能性。
然而,Meta Neural Band的卓越表现,为未来指明了方向。一旦这款“魔法”腕带与性能更强、支持双目和眼动追踪的眼镜结合,Meta或许将迎来属于它的“iPod时刻”。而真正的“iPhone时刻”,则要等到全功能AR眼镜的诞生。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