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发布以来,Apple Vision Pro 以其卓越的显示效果与空间计算能力,被公认为当前XR设备的巅峰之作。然而,一个持续存在的用户反馈始终萦绕其上:长时间佩戴不够舒适。这一问题在Reddit等社区屡被提及,甚至成为阻碍其普及的关键门槛。
这并非苹果独有的难题——The Verge也指出,几乎所有头戴式显示器(HMD)都面临类似的佩戴挑战。但苹果显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。过去两年间,Patently Apple持续追踪了苹果提交的多项相关专利,揭示其在提升佩戴舒适性上的系统性布局。而就在上周,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了一项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解决方案:一种动态可调、精准适配面部轮廓的显示模组系统,可能预示着下一代Vision Pro的重大进化方向。
当前的Vision Pro虽提供可更换头带与面罩,但在显示模组的位置调节上仍显僵硬——无法精细控制屏幕与面部的距离和角度。而这项新专利的核心,正是引入线性位移(前后移动)与角度倾斜(上下旋转)两大自由度,实现显示单元的动态调整。
具体来看:
线性调节:用户可将屏幕前后移动,以优化“眼距”(eye relief),无论是佩戴眼镜,还是面部轮廓较深的用户,都能获得最佳视觉距离。
角度调节:屏幕可以上下倾斜,确保光学中心与用户视线精准对齐,减少视觉畸变,提升清晰度与舒适感。
这些调节通过集成在显示框架与面部接口之间的机械连杆、滑轨与枢轴关节实现,结构精密且紧凑。用户无需摘下设备,即可实时微调,真正实现“边用边调”。
为了让调节更直观,苹果设想了多种操作方式:
物理控制:按钮、拨杆、旋钮、滑块、拨动开关;
顶部或侧边的滚轮设计,便于单手操作;
甚至支持语音指令或手势控制,实现完全无接触的调节。
部分设计允许用户在佩戴状态下即时调整,另一些则支持为不同用户预设个性化配置,一键切换——这为设备在共享场景(如教室、会议室、零售体验店)中的使用打开了巨大想象空间。
为防止调节后屏幕晃动,专利描述了一套齿状滑轨与锁定机构,可在用户设定位置后牢固固定。该锁定机制可通过执行器(如电机或手动按钮)解除,实现平滑过渡。
更关键的是,系统采用柔性传动轴设计,确保多个调节点同步运动,避免因单侧偏移导致设备失衡或压迫面部。这种工程级的细节,体现了苹果对结构完整性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。
这项技术的深远意义,不仅在于提升个体佩戴体验,更在于打破头显设备“一人一设”的局限。不同头型、脸型、视力需求的用户,都能快速获得专属的视觉对齐方案。这意味着:
企业培训、教育演示、医疗协作等多用户场景下的设备流转成为可能;
视力障碍或面部结构特殊人群的使用门槛被降低;
设备的“个人化”程度大幅提升,真正实现“设备适应人”,而非“人适应设备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专利的发明人团队包括健康传感硬件工程经理Sung Kim及三位产品设计工程师,凸显其跨领域协作属性。而正如文中所言:苹果的每一项重大功能,几乎都始于专利布局。从iPhone的触控技术到Apple Watch的心率监测,皆是如此。
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表明该技术将何时落地,但结合供应链与行业预测,这极可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Vision Pro的核心升级之一。当Meta Quest仍在追求性价比与大众化时,苹果正悄然构建一条以“精密工程”与“极致体验”为核心的高端护城河。
功能 | Apple Vision Pro(专利系统) | Meta Quest (Quest 2 /Quest 3) |
---|---|---|
显示定位 | 通过机械连杆实现动态线性和角度调整 | 固定显示位置,IPD调整有限 |
瞳距(IPD) | 可能集成到调整系统中以实现精确对齐 | 手动瞳距调整(Quest2上有3个预设位置;Quest 3上为连续) |
面部贴合自定义 | 模块化光密封+动态显示对齐 | 泡沫面部接口,定制有限 |
执行器控制 | 按钮、旋钮、滑块、滚轮、语音/手势输入 | 显示定位无锁定;IPD手动调整 |
锁定机制 | 带锁定和解锁功能的齿形滑块通过执行器控制 | 没有锁定机制;依赖于固定预设 |
用户适应性 | 为多用户环境设计,具有快速重新配置功能 | 主要为单用户设计;不针对共享进行优化 |
倾斜和深度控制 | 角度倾斜和深度平移可实现最佳的眼睛对齐 | 无倾斜或深度控制;固定显示角度 |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