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篇由 VR 行业资深从业者撰写的深度反思文章,讲述了他与团队在过去十几年中亲历的 VR 发展历程,也揭示了当下行业的困境与未来的希望。
我们将通过这篇文章,带你一起回顾:
VR 是如何从“未来技术”一步步走向主流;
它为什么在爆发后又陷入沉寂;
AR/MR 在元宇宙中的真正角色是什么;
VR 才是通往沉浸式数字世界的真正入口;
如果现在不保护 VR 内容生态,我们会不会错失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机会?
我是 Denny Unger,Cloudhead Games 的创始人兼首席创意官。这家成立于 2012 年的工作室,曾参与定义了现代 VR 游戏的核心机制,比如 Snap Turn(快照转向)和 Teleportation(瞬移系统),并打造了《Pistol Whip》《Aperture Hand Labs》等广受好评的作品。
我创立 Cloudhead 的初衷很简单:
我相信虚拟现实拥有无限的可能性,是一场真正的技术与体验革命。
从 2013 年开始,我们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超过 60 人的规模,先后与 Meta、Valve、HTC、索尼等头部厂商合作,推出过多款获奖无数的 VR 大作。
今年是我们成立的第十三年,站在这个节点上,我想谈谈我对整个 VR 行业现状的看法,以及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继续走下去。
VR 发展至今,经历了多次起伏,也遭遇了不少质疑。但我想先澄清一点:
VR 并没有失败,只是在经历一场漫长的“进化”。
从数据上看,各大科技公司对 XR 的投入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还在持续加大。硬件方面的发展也在加速推进,虽然方向各异,但整体趋势明确。
不过,作为一个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形态,VR 在消费市场的定位始终像是在“摸索前行”。
目前来看,游戏仍然是推动 VR 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,而生产力工具、通用应用等领域尚未找到真正落地的突破口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,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。
让我们先回顾一下 VR 近些年的几个关键节点。
2016 年,随着 HTC Vive、Oculus Rift 和 PlayStation VR 的发布,VR 一度被认为是“下一个风口”。
然而,到了 2018 年,市场却陷入了停滞。当时的主要问题包括:
成本高昂
需要高性能 PC 支持
设置复杂、门槛高
缺乏优质内容
开发者难以获得足够回报
那一年,很多 VR 初创公司倒闭,投资人也开始观望,整个行业陷入低迷。
就在这个时候,Meta 推出了 Oculus Quest——一款不需要连接电脑的独立式 VR 设备,大大降低了用户进入门槛,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集中的平台。
可以说,Quest 是 VR 市场的“转折点”。
2020 年,Oculus Quest 2 正式发布,恰逢全球疫情肆虐,人们被困家中,娱乐需求激增。VR 市场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
我们当年推出的《Pistol Whip》也搭上了这波浪潮,稳居全球收入排行榜前列。
那段时间,VR 不仅销量超过了 Xbox Series X/S,还首次在大众视野中与传统主机竞争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。
更重要的是,大量高质量 VR 内容开始涌现,生态逐渐丰富。
然而,从 2022 年开始,VR 的上升势头似乎遇到了瓶颈。
全球经济环境恶化、消费者支出下降、多家游戏公司裁员甚至倒闭,再加上资本对 AI 的狂热追捧,让 XR 投资迅速降温。
曾经被视为“元宇宙入口”的 XR,突然之间变得不再那么热门。
许多从业者开始担心:
VR 是否又将重蹈 2018 年的覆辙?
VR 所承载的愿景非常宏大——它不仅仅是玩游戏,而是彻底改变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。
但在我们这些从业者看来,
XR 的发展其实正处在合理的时间窗口内,需要更多时间去打磨硬件、优化软件、提升用户体验。
可问题是,主流消费者并不这么看。
他们对 VR 的期待很高,但也非常挑剔。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:
舒适性:长时间佩戴仍然存在疲劳感;
社交隔离感:戴上头显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,容易让人感到孤立;
生态系统不成熟:除了游戏之外,其他应用太少;
价格偏高:入门门槛依然较高;
操作复杂度:即便设备越来越轻便,使用流程仍不够“傻瓜化”。
我把现在的 VR 比作“穿鞋出门才能做某件事”。人类天生倾向于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获取娱乐,所以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,比如戴上头显,也可能成为阻碍普及的关键因素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VR 目前主要吸引的是核心玩家、硬核粉丝和部分年轻群体——这些人愿意为体验付出更多代价。
但如果我们想让 VR 达到智能手机那样的普及程度,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。
对于如今为数不多的 VR 工作室来说,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瓶颈,而是:
我们正处在“当下”与“未来”的鸿沟之间,必须跨越这道名为‘未知’的深渊。
什么时候 VR 才能真正迎来它的“重生时刻”?
答案是——当消费者愿意长期佩戴一款既舒适又时尚、功能全面的设备时。那将是一个终极入口:
它通向虚拟世界;
它承载娱乐、工作、教育等一切人类活动;
它将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换句话说,未来的 VR 设备不只是工具,而是生活方式本身。
但问题是: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,还有多少 VR 工作室能活下来?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怎么打造真正的沉浸式体验?
近年来,增强现实(AR)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,尤其是在 Meta、苹果等巨头纷纷推出轻量级 AR 眼镜之后,很多人开始认为这才是“未来”。
但 Denny Unger 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:
AR 是迈向元宇宙的重要一步,但它并不是终点。
AR 的核心在于“锚定信息”,也就是把数字内容叠加在现实空间中,比如导航提示、天气信息、虚拟助手等等。而真正的沉浸式体验——那种能让你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受——仍然来自于 VR。
换句话说:
AR 是工具,VR 是体验。
他甚至提出一个有趣比喻:“我们可以把 MR/AR 看作是通往 VR 的‘入门甜品’。”因为一旦你尝到了虚拟世界的魅力,就很难再满足于只是在现实基础上加点特效。
那么,XR 技术真正的“杀手级应用”到底是什么?
Unger 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答案:
不是空间里的小工具图标,而是能够重新定义现实的沉浸式体验。
当未来的 XR 设备足够轻便、舒适、智能时,人们将不再只是“使用”设备,而是“生活在其中”。你可以:
把客厅变成城堡
让办公桌漂浮在海底
在云端开一场会议
把自己变成《Minecraft》世界里的方块人
这不是幻想,而是即将成为现实的技术趋势。
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“反乌托邦”的设想,但在 Denny 看来:
真正的元宇宙将打破现实中的阶级壁垒,让每个人都能在定制化的虚拟环境中自由地生活、工作和社交。
这种“可塑性极强的现实”才是 XR 的终极形态。
更重要的是,未来的 XR 将具备“模态切换”能力,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(VR)与混合现实(MR)之间自由切换。
想象一下:
清晨醒来,你戴上轻便的 XR 眼镜,把卧室变成阳光海滩;
上班时间,你在虚拟办公室中与同事开会;
午休时,你进入全沉浸式 VR 游戏,体验一段史诗冒险;
晚上回到家,你又切回 MR 模式,继续处理未完成的工作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模态 VR 未来”——一种无缝衔接现实与虚拟的生活方式。
当然,这种高度依赖 AI 自动生成的“幻境”虽然酷炫,但也可能略显空洞。所以当用户从这些“自动构建的世界”中走出来后,他们依然会渴望那些由人类精心设计的高质量内容:
故事感更强的游戏、电影级的 VR 影片、深度交互的教育项目……
这些,才是 VR 的“灵魂”。
这也是为什么 Denny 强调:
未来 5-10 年,我们必须大力支持现有的 VR 工作室。
过去十几年,VR 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体系,比如:
如何设计自然的移动机制(Snap Turn、Teleportation)
如何避免晕动症
如何优化 UI/UX 以适应三维空间
如何讲好一个沉浸式的故事……
这些经验远未被主流行业广泛接受,但却构成了未来 XR 生态的基石。
如果我们在这个过渡期失去了这些人才和知识储备,那未来即使硬件再先进,也会陷入“有设备没内容”的尴尬局面。
如果你正在关注 XR 领域,或者已经在投资、开发相关项目,Denny 有一个重要提醒:
不要错过这场即将到来的文化革命——它将彻底改变我们如何生活、工作和娱乐的方式。
没错,通往未来的道路需要时间,需要耐心,也需要持续的投入。但正如他所说:
“也许听起来像个创业者……但我可以告诉你:那一天,不会太远了。”
2013 年,Denny 创立 Cloudhead Games 的时候,就已经坚信:
VR 是一项能让人“穿越时空”的技术,它能激发前所未有的情感、视角和认知。
它不仅会改变娱乐产业,还会深刻影响教育、培训、医疗等多个领域。
如今,十多年过去了,他说:
“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:VR 并没有死去,它只是刚刚起步。”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