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vivo旗下XR头显产品 Vivo Vision 正式在中国12家vivo门店开启可预约体验,引发科技圈广泛关注。尽管官方尚未宣布任何发售计划,也未开放预售,但这一动作被视为vivo在空间计算与混合现实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。
作为全球市场份额约10%的智能手机厂商,vivo曾隶属于BBK电子帝国,与OPPO、一加、realme同源。2023年BBK电子停止运营后,vivo实现完全独立。此次推出Vivo Vision,标志着其在手机之外,正式切入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赛道。
从外观来看,Vivo Vision的争议性不低。其整体设计语言与苹果Vision Pro呈现出高度相似性:灰色织物前盖、后置头带、外接电池包及连接线布局几乎如出一辙。甚至连“Vision”这一命名,也被视为对苹果品牌的直接呼应。唯一显著区别在于侧臂部分——Vivo采用金属质感设计,取代了Vision Pro的白色塑料材质。
这种“高度趋同”不仅体现在工业设计上,更延伸至交互逻辑。Vivo Vision同样主打“眼动+手势”控制(gaze-and-pinch),依赖眼球追踪与手部识别实现主交互,延续了苹果开创的无控制器主导操作范式。对于游戏等需要更高精度的场景,则配套提供类似Meta Touch的传统VR手柄。
vivo此次公布了Vivo Vision的核心规格,展现出明确的产品定位:
重量仅398克,比Vision Pro轻约40%,比Meta Quest 3也轻23%,在同类头显中具备显著的佩戴优势;
搭载 高通骁龙XR2+ Gen 2 芯片,与索尼企业级头显、三星即将推出的Android XR设备以及Play for Dream MR同源;
配备双 3840×3552 分辨率 micro-OLED 屏幕,支持94% DCI-P3色域,略优于Vision Pro的92%,稍逊于索尼SRH-S1的96%;
运行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的 OriginOS Vision 系统;
提供 4种光密封尺寸与8种泡棉垫片组合,以适配不同脸型,提升佩戴舒适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该设备目前仅以“Vivo Vision 发现版”(Discovery Edition)名义进行门店演示,尚未进入量产与销售阶段。外界所谓“发布”或“上市”实为误读。
尽管未公布正式售价,vivo高管向国内媒体透露,未来量产版价格“有望下探至1万元人民币甚至更低”,远低于Vision Pro当前3万元的定价。若属实,这将极大降低高端XR设备的准入门槛,推动消费级市场普及。
然而,vivo面临的真正挑战,或许不在当下,而在2026年——据预测,Vivo Vision量产上市时间可能落在这一年。届时,苹果预计已推出搭载M5芯片的新一代Vision Pro,配备更强算力与改进型头带设计。而XR2+ Gen 2芯片本就在性能上弱于当前Vision Pro的M2,若vivo无法在软件生态、交互体验或本地化服务上建立差异化优势,恐难摆脱“高仿”标签。
vivo Vision的门店亮相,是中国厂商首次以接近消费级形态切入高端XR赛道的重要信号。它展示了国产企业在硬件整合、轻量化设计与成本控制上的潜力。但真正的战役,不在门店演示,而在系统生态、内容建设与用户心智的长期争夺。
当苹果已在构建空间计算生态时,vivo的挑战不仅是做出一台“更轻更便宜”的头显,更是回答一个问题:用户为何要选择“Vivo Vision”,而不仅仅是“非Vision Pro的替代品”?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