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轻捏起一块墓碑,从约瑟夫·辛普森(Joseph Simpson)的《Project Graveyard》(项目墓园)中取出,指尖一拉,它便在眼前放大,碑文清晰可见。
这句刻在应用介绍里的标语——“Hopes and dreams have to go somewhere”(希望与梦想总得有个归处),道尽了这款小应用的荒诞与诗意。
《Project Graveyard》无法在App Store购买,它只存在于一台价格不菲、尚未普及的头显设备中。它纪念的,是那些在虚拟现实浪潮中悄然消逝的品牌与产品。
这座虚拟墓园可被放置在用户的工作环境旁。目前,其中仅立有两块墓碑。
起初,墓碑上标注的是占位日期——因难以准确回忆Oculus Rooms和Facebook Spaces的终止运营时间。随后,通过查阅资料,具体日期被修正并更新至墓园中。
这一过程完成后,一个可随时间不断扩建的VR品牌墓地由此诞生。未来,更多在虚拟现实发展进程中退出舞台的项目,或可被陆续加入。
《Project Graveyard》看似简单,甚至带有戏谑色彩,但它精准揭示了Apple Vision Pro与visionOS的核心优势:空间自由。
在Meta的Horizon Worlds中,一个应用通常占据整个虚拟场景,用户进入即“沉浸”,退出即“断开”。
而在visionOS中,用户可同时部署多个小型、独立的虚拟空间,如同摆放微缩模型般分布于现实环境中。任意时刻,用户均可伸手取出其中一个对象,放大查看,再放回原位。
这种“可交互的微型空间集群”模式,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组织灵活性。它不再是“进入一个世界”,而是“在现实之上叠加多个小世界”,并实现无缝互动。
当一个VR项目在Horizon Worlds上线后未能持续运营,它可能就此消失。但在visionOS构建的个性化空间中,它或许会被用户记住,并被纳入私人纪念空间,成为一段可触达的数字记忆。
这种“纪念文化”的出现,源于visionOS对个人空间主权的尊重——用户不再是平台的“访客”,而是自身虚拟环境的“管理者”。
《Project Graveyard》或许永远不会拥有大规模用户,它只是一个开发者的小型实验。但正是这类“微小”应用,揭示了真正的空间计算不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叙事方式的革新。
当数字项目可以被纪念,每一次技术尝试的终结,也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
更多关于该项目的信息可通过其创作者的Bluesky个人网站获取。
https://stepinto.vision/
VR52网成立于2015年,平台提供VR头显、AR眼镜、配件外设、厂商、测评、行业资讯、游戏与应用、展会活动等。